第200章 乡试(中)-《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再看周围,不少考生顶着一对乌青的眼圈,面色憔悴,哈欠连天,与他的精神焕发形成鲜明对比。

    他心中不由再次庆幸自己这次的准备周全。

    吃过简单的早饭,继续答题。

    写完四书五经题,接下来的论、判、诏、诰、表等文体,对于经历过岳麓书院严格训练的王明远来说,难度不大。

    核心无非是格式规范、词句典雅,最重要的是紧扣题目,不失君臣大体,尤其是诏诰表这类代表朝廷或上官口吻的文体,更要体现出应有的格局和气度。

    他下笔谨慎,力求稳妥。

    其中一道判词题倒是有些意思。

    案情是:有“孝子”甲,其父生前欠官府税银五十两。父死,甲卖田得银百两,却隐匿不报,拒不缴税,声称所有银钱都已用于风光大葬其父,还有十几位乡邻联名作保,证明其确是孝子,题目问如何判理。

    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情与法的冲突。

    若强行逼税,恐遭乡议抨击,谓官府欺凌孝子;若放任不管,又恐此风一开,人人借丧葬之名行逃税之实。

    王明远略一思索,便有了主意。

    判词首先应要求甲提供丧葬费用的详细明细,并派胥吏核验其真实性,同时调查本地寻常丧葬的大致花费,以做比对。若发现用度远超常理或明细有假,即可断定其名为孝行、实为匿税,当依《大雍律》惩处,追缴税款,并酌加罚金,以儆效尤。

    对于作保乡邻,亦需申饬,明示“孝当循法,税不可逃”之理,并可建议此后本地大额丧葬开支需报官备查,以防奸猾之徒借机舞弊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既维护了税法威严,又堵住了制度漏洞,还算顾及了“孝道”的体面。

    至于更深层次的乡邻勾结、里长瞒报等问题,那就不是他一个考生需要在判词里深入追究的了。

    他提笔写下“查核用度,明正典刑,谕乡杜弊”十二字作为判词核心,然后展开口,用精炼的字句将上述思路一一阐明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