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十年寒窗-《血色大明之末世中兴》
第(2/3)页
保儿进屋时,因门槛太高绊了脚,大大的摔了一个跤,扑在杨秀才脚下,顺势便磕了个头道:“学生拜过老师。”惹得杨秀才大笑起来,脸拧的活像个大肉包。他将保儿抱了起来,放在书案后的圈椅上。然后自书架上取下一册书来。李保儿搭眼一看,是一本《三字经》。这书他早已是读过了的,不过他此时的身份是一个尚未开蒙的孩童,如表现得太过聪慧,无师自通,那岂不要举世皆惊了?
就在他胡思乱想之时,杨秀才摊开书本开始教他识字了。杨秀才念一句,李保儿便跟着念一句。念了约一个时辰,已至中午,丫鬟们又端上午饭来,比之早饭更是丰盛,鸡、鸭、鱼、肉样样俱全。杨秀才收了书用饭,但他此时胃口不佳,拣着样儿的尝了尝,均感油腻,惟有一尾蒸鲤鱼肥嫩嫩的还算清淡,吃了半尾。
李保儿也由丫鬟伺候着与杨秀才同桌吃了。饭罢,丫鬟自去收拾。杨秀才略感倦乏,便往雅斋去了,焚上香,躺在罗汉榻上小憩。李保儿一个人百无聊赖,便趴在书案上又读起那本《三字经》来。这书他虽读过,却未能成诵。于是趁着这闲工夫默记起来,不多时,便将杨秀才教的那一段记熟了。
过午时分,杨秀才起了,考他,竟然背了出来,甚是惊异,仍旧教他念。念到未末交申时分,肚儿里又饿的咕咕叫起来。有道是事随心中想,丫鬟十分解人意的端上果品点心,又冲了一壶酽茶,与他垫饥。
杨秀才坐馆多年,如何遇上过这般尽心的东家,自然倾心教书。老师尽心教,学生用心学,不到半年,李保儿便把这“三、百、千”学的滚瓜烂熟,然后便是《孝经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又约半年,也学的熟了,这期间,他还兼着读了读《琼林》、《增广贤文》两部。“孝、学、庸”之后,就要学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了,这两部较之前所学稍难一些,不过李保儿“天资”甚高,倒也不甚吃力。
每天日课之后,杨秀才还教一教诗韵格律,馆阁楷体。又半年,读完了“论、孟”,这时,李保儿尚不足六岁。他学习的速度之快在杨秀才看来,虽算不上神童,但也绝对是个上上之才,因此常在李明善面前夸赞。李明善自然喜上心头,每日管待先生的也愈加好了。
这之后,便要学《诗经》、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,合称“五经”。这也即是儒家经典中最核心、最艰涩难懂的部分。读书人中多数都是皓首而不能穷之。更兼“五经”之外,还要读《周礼》、《礼仪》、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作为补充,以此,李保儿整日呆在书房中。
日间功课,老师考校诵书时,不再似从前那般轻松背过了。每有一处想不起,老师便用手中戒尺打一下手心,一天到晚,左手常肿的像小馒头一般,晚间还要忍着痛学诗格、学书法。以致在做梦之时还在温书。至此方知十年寒窗之苦为何等滋味!
李明善见爱子艰苦,十分心疼不忍,便与杨秀才商议:“保儿尚小,先生课业上少宽松一些罢。”
杨秀才头摇的拨浪鼓一般:“这是万万不可的,小公子这时正是长进最快的时候,现在教个甚么样儿,将来他便长个甚么样儿。若是管教的松了,难成大器。所谓:‘玉不琢,不成器’便是这个理。老朽这些年教过的中了举人、进士的,哪个不是如此过来的。”
李明善听了这话,也只好忍着心疼罢了,又道:“既如此,就全凭先生费心了。不过保儿一个总是太过孤单,我便选几个小童和他一同读书,也算有个伴当。”李明善虽如此说,心却不是这样想,他的本意是想找几个小子与儿子一起,急切间能替着儿子挨上一两尺子也好。
杨秀才如何不知?于是点着头答应了。
次日,李明善便选了四个家中下人的儿子来陪保儿读书。头一个是看门的韩老爹的小儿子,叫钏儿;次一个是外庄管绸缎的李四儿的儿子,叫喜儿;三一个是管家李方的孙儿叫如意,最后一个是管当铺的金九儿的儿子顺儿。
这韩川儿、李喜儿、李如意、金顺儿四个小童与李保儿年纪相仿,均是七八岁。因出身低微,自然是一天书没读过的,除了玩闹之外,一概不知。头一天进馆,便在房中嬉闹不停,打翻了桌椅、推到了屏风、撕烂了宣纸、洒了松墨,乌烟瘴气,不可开交。
惹的杨秀才恼了,把四个小子一个个拽着耳朵拎到案子前面每人打了五七板子。几个小子又扯着嗓子哭喊了起来。杨秀才烦了,找李明善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