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章 凭空之祸-《血色大明之末世中兴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那汉子道:“天色太黑,未曾看清,看清的,大约也都成了刀下鬼了。”再问别人,也都摇头。

    赵文徽知道这伙贼人不善,越发笃定之前猜测不错。这时,四下追踪的快马相继回来,向东追的一个禀道:“小的追出二十多里地,见行路的客人打听,说天亮时有三四十男女行色匆匆往海上去了。”

    赵文徽随即留下三五十个差役、土兵帮着百姓掩埋尸首,整理房屋。自己带着其余人飞奔回县里。一回衙门,即刻来见李羡之,道:“贼人有踪迹了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忙问:“往哪里逃了?”

    赵文徽道:“探马报说向过路客人打听,有一队人有男有女,往海上去了,想必是他们无疑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道:“平湖县海岸便是乍浦、梁庄、独山巡检司三城,共驻着几百名备倭兵士,如何能容贼人来去自如?”

    赵文徽讪讪道:“大人有所不知,嘉靖年间,倭寇纵横,戚少保上书朝廷,在三地各筑一座土城,置备倭把总一人,不仅驻兵,还修有炮台。后来倭患渐轻,三座城堡也日渐落败,官吏腐败,兵士日减,大炮锈蚀,几乎不堪一用了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听了,怒火中烧,恨恨自语道:“兵备防务,国之重事,腐坏至此,天下怎能不亡?”

    赵文徽听的似清非清,问道:“大人说的甚么?”

    李羡之自知失言,道:“没甚么。三座城堡哪处有船通外海?”

    赵文徽道:“乍浦有兵船七八条,可以出海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道:“如此,劳赵典史移文乍浦堡,就说本县即刻造访,出海观贼。我去另写文书,把此事报与府台衙门及巡抚衙门。”

    赵文徽深作了个揖,退出去了。

    李羡之要务在身,不容多想,忙着草拟文书去了。不多时,文书写就,遣人分别送往府台衙门和巡抚衙门里。然后将钱若举、苗铨和贺泰安一并请来,提议着要从府库里支些粮米、银两送到董家里,挨户分发,权作抚恤。

    贺泰安道:“县里的社仓新满,约有五六百石粮米,可以调拨一些出来,权且应急。”

    钱县丞道:“社仓的粮米是留着备荒年的,怎好擅动?恐上头怪罪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道:“兵火之难,更甚于荒年,此时不能放粮,更待何时?若上头怪罪,我自一力承担。”

    钱县丞与苗主簿忙道:“大人言之在理,一切全由大人定夺。”

    李羡之于是吩咐贺泰安道:“待赵典史归来,劳贺先生与之共同商议,厘清董家里户籍人口,算定放粮数目报与我。”

    贺泰安领命自去,钱县丞与苗主簿也起身告辞。李羡之一夜未睡,此时有些困乏,便伏在桌上略作休憩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