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章 剧圣王实甫-《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,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。
    他的作品全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,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。
    创造了文彩斐然的元曲戏剧,成为戏曲史上的杰出代表。
    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不是很多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《西厢记》。
    《西厢记》的故事可能谈不上耳熟能详,但却也是家喻户晓。
    无论是连环漫画,还是戏剧影视。
    一出老少皆喜的爱情戏,一红就红了千百年。
    这部《西厢记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,王实甫更是因为这一剧作而蜚声海内外。
    “王实甫,字子文,名德信,号华阳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生于约公元1260年,元代大都人。”
    “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,官宦世家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自幼聪明过人,喜欢读书写字。”
    “在家人的影响下,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。”
    “他先后进入当地的私塾和县学,师从一些知名的儒士和学者。”
    “学习经史子集,勤奋好学,学问突飞猛进。”
    “年纪渐长,王实甫越发喜欢看书,他的文才也逐渐显露。”
    “所写文章富丽动人,诗词歌赋出类拔萃,还精通音律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在十六岁时考中进士,步入仕途。”
    “尽管一开始是一个小县吏,但王实甫勤政爱民,鼓励农业生产,兴办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声誉。”
    “后来担任多个职位,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勤勉尽责,以自己的才华和勤奋深受上级的赏识与信任,被提拔成为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。”
    “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,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、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在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的时候,正直敢言,结果遭到朝中权臣的忌恨。”
    “他感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,于是在四十岁时辞官归隐。”
    关汉卿:王实甫称得上是与我齐名的剧作家。
    王实甫的剧作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,但是艺术成就却是非常高,一部代表作《西厢记》足以奠定王实甫在剧作方面的地位。
    作为同时代的剧作家,他对王实甫的评价很高。
    首先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,再者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,同时王实甫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。
    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,这一评价恐怕是任何人都不会反对的。
    王实甫流传下来的剧作有十三种,这十三种剧作都堪称是精品。
    特别是一部《西厢记》更是广为传唱,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。
    再者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,从王实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,对禁锢人的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鞭挞。
    在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中热情的讴歌了青年人真挚的爱情,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的红娘形象,堪称是反封建礼教的一部绝世之作。
    同时王实甫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,是一位追求生命快乐的人。
    王实甫曾经从县官入仕,逐渐的升迁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,这样一个官职是非常难得的。
    之所以能做上这样一个官职,王实甫是有自己的长处的,绝对不是一个无能之辈。
    但是后来却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而归隐,足以展示出王实甫至情至性的品质。
    “迷惘和失望之中,王实甫闯荡到元大都。”
    “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王京书会,和当时有些文人讨论杂剧创作问题。”
    “他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,厮混于勾栏行院之间。”
    “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,沉醉在元杂剧的创作之中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的乐此不疲,让他的父母和儿子无可奈何。”
    “他的儿子王纪也是一位朝廷高官,官至中书左丞、中书参知政事,地位显赫。”
    “儿子对自己的父亲弃官不做,流连于勾栏场所也非常的不满,但是却无可奈何。”
    “期间,王实甫创作的杂剧,名目可考的有多部。”
    “《吕蒙正风雪破窑记》、《王彩云丝竹芙蓉亭》、《苏小卿月夜贩茶船》等。”
    “随着年龄的增长,王实甫回到了中山府,开始了《西厢记》写作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回家乡时已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学家,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,而是更加努力地创作和学习。”
    “他勤奋地钻研各类文学和历史资料,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。”
    “1237年终于完成了《西厢记》,《西厢记》在杂剧界一炮而红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晚年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,公元1336年积劳成疾去世,享年77岁。”
    “王实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,尤其擅长各种文体,包括诗、词、曲、文言等。”
    罗贯中:《西厢记》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,王实甫因此而名垂青史也是必然的。
    第(1/3)页